國慶黃金周期間,華北地區的北京、河北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霧霾籠罩之中,這讓關注環境稅征收的社會輿論再度高漲起來。據了解,開征環境稅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此事。
今年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年,包括環保部、財政部等部委都在積極醞釀相應的細化政策措施。作為控制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被停滯的環境稅無疑再次被推向了“快車道”。多位專家建議,環境稅稅率應在“排污費”的基礎上大幅提高,并將主要稅收收入劃歸地方。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湖北、湖南、江西和甘肅四省將成為環境稅試點地區,二氧化碳及污水排放或將成為征收環境稅的主要依據。目前,中國在污染防治領域主要實施排污費管理,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認為,未來環境稅的主要實施路徑是將排污費等改為環境稅,而且肯定會提高稅率,不然以現在的排污費標準,直接改環境稅就沒有意義了。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環境稅征收是個非常好的時機。地方*治理大氣污染的壓力很大,除了加大環保核查力度外,征收環境稅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業成本和環保投入,用市場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環保意識差的企業,減少*用行政手段強制關停的“阻力”。
目前,我國對污染物的排放主要通過收取排污費的方式進行調節和限制,但是效果堪憂,實難令人滿意。談及費改稅后的稅率問題,很多專家表示,環境稅的稅率肯定要比現在有所提高,否則改革就失去了意義。
現在的排污費等環保收費水平偏低,某些地區排污費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總體收費水平也遠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的50%。業內專家表示,開征環境稅后,稅率應大幅提高,在目前收費水平的基礎上提高30%-50%是比較合適的。
一位企業人士表示,環境稅征收可能將使企業的產品成本上升2%—5%,從目前情況來看,鋼鐵、水泥、有色等重工業行業都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的情況,很多行業都處在微利或者虧損的邊緣,征收環境稅顯得至關重要,同時也會加速行業優勝劣汰,一些污染企業也許會因為高額的環保投入zui終選擇退出,長期而言,客觀上達到減少污染排放和改善大氣污染環境的目標。也有專家指出,征收環境稅之后,污染嚴重的企業自然就開始積極治理污染物,假以時日,規模效應就出來。
經濟手段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業界呼吁多年的環境稅的落實征收,依舊存在較大阻力。環境稅之所以前后醞釀五年之久仍未出臺,是因為落實征收存在大量阻力。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李全表示,關于環境稅早已有過理論研論,停止推進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看來,環境稅不是主要的稅種;二是zui大的阻力來自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本來就有避稅、拖逃稅的動力,更加反感多增加稅種。
很明顯,一旦開征環境稅,將會直接帶來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但是,這種增加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將因征收環境稅帶來的額外成本通過產品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比如電廠通過電價調節消化成本的增長;另一類是產品市場受隨行就市定價方法影響,難以抬高產品價格,比如鋼鐵行業,一旦出現成本的增加,將由企業自身負擔。這也就是我國環保事業發展上遇到的較常見的問題,就是排污成本和治污成本之間的博弈,當排污成本低于治污成本時,企業違法排污現象嚴重,當排污成本高于治污成本時,企業將不得不選擇治污,但是,這樣將會增加企業成本。